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巴利佛典簡介


1.巴利佛典
        所謂的巴利佛典是指什麼呢?其形式上就是指一般所說的「上座部佛教」的聖典,是由大德長老實踐、闡述、傳承下來的佛的教導,即經、律、論三藏的全部。  
        另外,巴利佛典指所有以巴利語所記錄的,地理上以南方的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為中心傳播的佛教聖典。
        所謂巴利語就是釋尊時代使用的語言,是佛教的聖典語言。其系統上屬於印歐語族的中期印度、雅利安語。   
        巴利(Pāli)原意為線(line)、列,表示基準、聖典,恰如基督教的聖經。巴利(Pāli)一詞在斯里蘭卡,五世紀左右在傳統的注釋書中用於指稱「聖典」。當時,還沒有巴利語一說,各注釋書稱聖典語為摩揭陀語或根本語。這可能是因為巴利語表示表示第一次結集(佛典的編撰與合誦)時所使用的印度摩揭陀地區的語言,是釋尊語言的基礎。以巴利表示巴利語出現的比較晚,通常認為在十四世紀左右。
        所謂巴利佛典就是指原始佛教聖典,即「原始佛教的聖典」,「巴利語的佛典」。巴利即聖典,是佛的教導,亦即「原始佛教」。
        何為原始佛教?這是日本學界所命名的學術用語,表示「釋尊的佛教」,具體指原始的佛教,根本的佛教,也就是「佛的教導」。它並不是所謂的早期佛教、中期佛教、後期佛教等受時間或歷史限制的佛教,也不是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中國(包括西藏)、韓國、日本等受區域或民族、文化限制的佛教。更不是如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等具有優劣爭論的教理所限制的佛教。而是指以各種名稱命名的佛教其原初的根本教導,是佛教本身,即佛陀的教導,是不受任何時間或空間限制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為所知的「現在的這個佛教」。
        打開任何一本巴利佛典,都不會看到被限制、被制約的教導。此為何故?這是因為無論我們處於哪個時代,身處哪個地區,屬於哪個民族,佛針對任何一個人,都會教導他應如何脫離眼前的痛苦獲得自由。

2.內容
         巴利佛典包含哪些具體內容或宗旨呢?
        釋尊作為佛對佛所有人講「法」。於是,出現了想要跟隨佛學習的出家弟子,從而誕生了其弟子集團即「僧」。首先是男性比丘僧團的成立,隨後又成立女性比丘尼僧團。此先後順序有著深厚的意義。接著出現了想要親近佛、跟佛學習的在家弟子,從而形成了男性信眾(優婆塞)和女性信眾(優婆夷),至此,建立了以比丘和比丘尼為中心,以男性信眾和女性信眾為外緣的「四眾」。這就是佛教成立的過程。
        佛教由出家的僧或出家、在家的四眾構成,釋尊為僧制定了律,為四眾說示了法。「法」與「律」就是釋尊的佛教,就是原始佛教,就是「教導」的內容。巴利佛典的內容就是「法與律」。   

3.結集
        釋尊入滅後,僧團立即舉行了結集,進行佛典的編纂和合誦。此次結集以佛教滅亡之危機為背景,以正法的護持和久住為目的。在佛教歷史上,從第一次結集至佛曆1956年在緬甸舉行的第六次結集,一共進行了六次結集。
        據《律藏》等記載,最初的第一次結集統稱為五百人結集,以摩訶迦葉長老為核心,由五百比丘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附近的毗婆羅山腹的七葉窟進行。於是,以摩訶迦葉長老為中心,推選出持律第一的優波離長老和多聞第一的持法者阿難長老進行結集。   
~~(本文摘錄自日本學者片山一良所著、楊金萍、肖平譯,《巴利佛典入門》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