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修四念處禪法的功德利益



主講者:羯諦臘禪師
口譯者:曾國興
地    點:法心禪苑    
                  
                            《相應部471
蓭婆羅經(Ambapālisuttaṃ
這部經的一開始,佛陀居住在毘舍離城裡面,毘舍離城裡面有一個花園名為蓭婆羅園。當時佛陀在蓭婆羅園對比丘們開示:「比丘們!為令眾生的心清淨,為了眾生超越他的憂愁或者是愁悲,或者是為令眾生滅除身心的憂苦,或者為令眾生能夠證得聖道,或者為令眾生現證涅槃。四念處只有一個唯一的一條路,四念處它可以讓眾生心清淨,四念處它可以超越愁悲,修四念處可以滅除身心憂苦,四念處可以令證聖道,修四念處即可現證涅槃,四念處是唯一的一個方法能令眾生心清淨。」
第一種利益:為令眾生的心清淨
 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是有梵天、天眾、人類也有畜生等眾生,這些眾生內心充滿著許多的煩惱。譬如,我們看到自己喜歡的事物、喜歡的所緣即想要獲得,或者是我們看到的是自己不喜愛的所緣,內心立刻就起了瞋恨心、排斥的一種心態,這些都是煩惱,也就是污染我們的內心,令我們的內心使它有染著了。

 譬如狗,一出生之後小狗會狂吠、也會咬人,人類一出生之後就會哭也會笑,代表煩惱就是與生俱來的。隨著我們人類的成長,我們看多了、聽多了、聞多了,我們吸收到許多的外在的所緣境之後,內心更加的不清淨了。譬如,看到與貪相應的所緣,內心立刻而生起貪心,我們看到與瞋心相應的所緣,內心因此生起瞋恨的心。所以,我們內心時時刻刻是染污的,縱使我們有禪修,我們修了定禪這些煩惱不再生起,不再生起不代表煩惱完全的消失殆盡,總有一天對境相應的時候還是會再生起的。

 所以,我們皆在修毗婆舍那,是為培養自己的正念,自己的正念與正定不足的時候,心往往都會有雜念妄想、會有一種散亂與掉舉,但是我們一旦已經培養到正念時,自己觀照的心能夠對準所緣目標時,當下我們的內心是清淨的。大家都有在觀照腹部上、下,經行時亦在觀照提起、推前、放下,當觀照的心對準所緣目標時,當下的內心是清淨與和平,經典上提及修四念處能令眾生的心是清淨的。 
第二種利益:為令眾生超越愁悲

 任何眾生都會有自己內心的憂愁與悲苦,有時候為了自己的父母、為了自己的子女,有時為了自己的丈夫、妻子或者為了自己的生意,而內心裡面充滿了憂愁與悲苦。有時失去了權力、或者失去了朋友而內心就感到憂愁,假如我們不懂修習四念處禪法,我們內心受到的苦,它的程度是強而有力,我們懂了四念處禪法,也就等於懂了觀照的方法的時候,我們所受到的苦是相對減少,因為自己可以如理作意說,任何一切事物它是無常的,任何一切事物無法隨著自己的意思所生起的,所以自己能夠接受當下亦能面對當下,因此透過觀照的方式也可以超越愁悲。
有時我們面對父母的離去,有時我們亦會如理作意連我們的身體都保不住,何況父母、兄弟姊妹、自己的財物,面對此情境時不會因此生起許多的愁悲,也能透過四念處禪法依然能夠超越當下內心所生起的愁悲。 
第三種利益:為令眾生滅除身心的憂苦
我們有了色身,色身會帶給我們許多的痛苦,我們有了內心,內心依然帶給我們許多的痛苦,若我們不懂的修四念處禪法,因此我們所面對的痛苦是非常極大的痛苦。譬如,身體患得一種疾病,身體開始有了一種不協調,身體就感受到身體上許多的痛苦,或者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子女,他患得了重大的疾病,自己也會替他內心感受到許多的憂苦,或者自己的生意不順遂,無法做出理想的生意,內心裡面也充滿了憂苦。若我們不懂修四念處的禪法,不懂的觀照的禪法,有些人因為受不了當下的一個打擊,因此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對自己的丈夫不滿意,有些人對自己的朋友、父母、子女都感到不滿意,不滿意的同時內心也受到極大的痛苦。我們修四念處禪法,我們也能接受無常、苦、無我,之後自己亦能了解到任何一件事情它不會是永恆不變的,它也不會依照自己的意思所生起的,一切法是有生有滅的,當透過觀照而了知此道理時,縱使遇到此現象時依然也能超越,四念處禪法是佛陀於2500年前告訴我們的方法,這些方法經過2500年之後,到現在依然也可以使用,西方國家所發明的藥物只能減輕短時間的痛苦而已,修四念處禪法隨著自己正念的增強,也能夠去除掉身心的憂苦。 
第四種利益:為令眾生能夠證得聖道
       修四念禪法最後漸漸生起毗婆舍那智慧,終究也能獲得預流道智,進而獲得一來道智,也能獲得不還道智,修四念處禪法它能夠證得聖道。 
第五種利益:為令眾生現證涅槃
修四念處禪法最終的目的即涅槃,修四念處禪法即可證得涅槃。
以上則為修四念處禪法可獲得的利益。

經文內容:
 (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離蓭婆巴利的園林。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這是為了眾生的清淨、為了愁與悲的超越、為了苦與憂的滅沒、為了方法的獲得、為了涅槃的作證之無岔路之道,即:四念住,哪四個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住於在受上隨觀受,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住於在心上隨觀心,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比丘們!這是為了眾生的清淨、為了愁與悲的超越、為了苦與憂的滅沒、為了方法的獲得、為了涅槃的作證之無岔路之道,即:四念住。」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巴利經文
SN.47.1(1) Ambapālisuttaṃ
   367. Evaṃ me sutaṃ–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vesāliyaṃ viharati ambapālivane. Tatra kho bhagavā bhikkhū āmantesi– “bhikkhavo”ti. “Bhadante”ti te bhikkhū bhagavato paccassosuṃ. Bhagavā etadavoca–
   “Ekāyano ayaṃ, bhikkhave, maggo sattānaṃ visuddhiyā sokaparidevānaṃ samatikkamāya dukkhadomanassānaṃ atthaṅgamāya ñāyassa adhigamāya nibbānassa sacchikiriyāya, yadidaṃ–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ā. Katame cattāro? Idha, bhikkhave, bhikkh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vedanāsu vedan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citte citt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Ekāyano ayaṃ, bhikkhave, maggo sattānaṃ visuddhiyā sokaparidevānaṃ samatikkamāya dukkhadomanassānaṃ atthaṅgamāya ñāyassa adhigamāya nibbānassa sacchikiriyāya, yadidaṃ–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ā”ti.
   Idamavoca bhagavā. Attamanā te bhikkhū bhagavato bhāsitaṃ abhinandunti. Paṭhama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