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阿毗達磨(Abhidhamma)的起源


主講者:Sayalay Daw Carudassini
口譯者:曾國興
整理者:釋善獻
 
        佛陀所說的教法分別為法跟律,現在我們所知的經典還有阿毗達磨論它們是屬於法,僧侶遵守的戒律、戒條是屬於律藏,佛陀在阿毗達磨的教法裡面說法的時候,佛陀並不會針對不同的眾生就說出了教法,祂是純粹講自性法。阿毗達磨的意思是聖法或者是對法的意思,它是殊勝於一般的法,是故名為聖法。在經典裡佛陀講五蘊的時候,是以一種名稱狹義的說法而已,在阿毗達磨的教法裡面對於五蘊祂是詳細的解釋、說明。在經典裡佛陀會使用一般的普通的話語,譬如:人或天人、梵天、男生、女生,佛陀會用這種名詞來稱呼對方,例如《吉祥經》裡佛陀就是教導我們,我們遠離愚痴者、愚人,這裡使用到愚人,我們必需要親近的是善知識,他這裡面也明確用到善知識,用一般日常生活用語來說法,在經典裡面都可以看的到。
        在阿毗達磨的教法裡面佛陀只是純粹的使用到如五蘊的「蘊」或無漏的「漏」或四界的「界」,純粹使用心、心所、色法還有涅槃,並沒有使用稱呼對象的名稱。佛陀成道之後的第二十二天,佛陀整整花了一周的時間來不斷的思惟阿毗達磨的教法,佛陀在思惟阿毗達磨教法的時候,依照以下的次第來思惟,佛陀首先思惟《法集論》、第二是《分別論》,第三就是《界論》,第四是《人施設論》,第五是《論事》,第六是《雙論》,到最後才思惟到《發趣論》。佛陀在一周的時間以此次第就思惟阿毗達磨七部論。
        佛陀首先依次去思惟《法集論》還有《分別論》等等,直到思惟《雙論》為止佛陀也沒有什麼差別,尤其到了思惟《發趣論》的時候,《發趣論》的內容是比較廣泛、殊勝,因此佛陀用祂的智慧去思惟到《發趣論》的內容教義的時候,佛陀內心充滿了喜悅,佛陀就放出了光茫,就如一隻巨大的魚游在河水裡面,對牠而言環境是非常的小,在游的過程中感到壓迫感、感到不快樂,巨大的鯨魚游在海洋裡這種環境對牠而言是非常適合。在游的過程當中牠可以輕鬆快樂的游,同樣的佛陀的智慧祂思惟到《發趣論》的時候,《發趣論》的內容是比較殊勝、比較廣泛,佛陀自身當中生起許多喜悅,甚至祂可以放出無量的光茫。
        如此殊勝又廣泛的阿毗達磨,佛陀並沒有在人間說法過,佛陀到了第七夏的安居期,佛陀在忉利天宮安居的時候,為祂的佛母、天人要為他說法,在天界三個月說了阿毗達磨七部論,佛陀在天界整整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說了阿毗達磨教法的時候,說法的過程當中祂是梅有停止過,也沒有限制時間,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佛陀不停止的講了阿毗達磨教法。
        普遍而言,我們一般凡夫人說一句話的時間,佛陀可以講出一百二十八句話,凡夫人的一句話等於佛陀的一百二十八句話,佛陀說話的速度非常的迅速,就以這種速度佛陀在忉利天宮裡,佛陀整整用三個月時間不停止的講,由此可見阿毗達磨的教法是非常廣泛。佛陀在三個月當中說了阿毗達磨教法的時候,不休不息的講,佛陀是人類到了用餐的時間或是乞食托缽的時間,或在沐浴的時間,佛陀就到人間裡面乞食、托缽,甚至用餐還有沐浴。佛陀到了人間的時候,還沒有離開天宮之前,佛陀先化作一個化身佛之後,祂還做了一個決意,讓化身佛繼續開示阿毗達磨內容,要講到哪一個階段,佛陀就是已經設定好之後,佛陀就到人間,乞食、用餐、沐浴。佛陀化作一尊化身佛,佛陀離開了天宮,化身佛繼續在說法的時候,在座的天眾並沒有發現到目前這尊就是化身佛,以為就是本尊繼續的說法。
        佛陀到了人間的北俱盧洲,在北俱盧洲那邊乞食,乞食來的食物就到喜馬拉雅山的山腳下用餐,在用餐之後就是由尊者舍利弗來服侍,用完餐之後佛陀就對尊者舍利弗說:「今天在天宮上面我講了阿毗達磨,從那一章節講到那一段。」佛陀以很狹義的跟尊者點到為止而已。但尊者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尊者,佛陀講得很狹小的內容可以廣泛的了解整個阿毗達磨的教法。佛陀對尊者舍利弗就以狹義的說法,舍利弗尊者以他的智慧就廣義的了解了。了解之後,舍利弗就對他的五百位弟子就跟他們說法,今天佛陀對他說的阿毗達磨教法,舍利弗對五百位弟子說法的時候,舍利弗就使用了既不廣又不狹義的方式,對他的五百位弟子說了阿毗達磨的教法。
        至於廣義的阿毗達磨教法,佛陀就選擇在天宮上面說法,因佛陀整整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在天宮不停的講廣義的阿毗達磨教法,因為佛陀知道祂講的阿毗達磨是廣義所以祂說法的場地選擇在天界,而不是在人界。佛陀在天宮說阿毗達磨教法是以廣義說了廣義的阿毗達磨教法,而佛陀對舍利弗尊者說法的時候就是以狹義的阿毗達磨教法,尊者舍利弗對他的五百位比丘弟子所說的方式是不廣義的阿毗達磨教法。而現在我們人間所使用的阿毗達磨七部論的教法內容,是來自於尊者舍利弗對五百位弟子比丘們說的不廣不狹義的阿毗達磨教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